
“雅賄”的古與今
——物資驗收部 張曉武
據(jù)說,當今之世,“雅賄”已經(jīng)成為潮流,人們送禮,不再垂青真金白銀,而是名人字畫、古董古玩,也包括奇石美玉,在某些出化石的地方,各種各樣的化石,包括恐龍蛋,都成為人們的禮品。當然,這種說法也不那么確切,如果送LV包,送瑞士名表,法國名貴香水,也一樣會被笑納。有消息說,現(xiàn)在中國的外國奢侈品看好,但買的人多數(shù)是為了送禮??梢姡谘笊莩奁访媲?,再矜持的人也雅不了。如果說雅賄之雅,也包括這些百姓聞所未聞的洋玩意,土雅與洋雅齊飛,那么說,雅賄的確形成了潮流。
雅賄古已有之。春秋末期韓宣子看上鄭國商人的一對玉環(huán),強行索要,鄭商就是不給。但是能如此強索,說明此前此后,商人向權要納賄,已經(jīng)相當常見。給是常態(tài),不給才是奇事,所以史官要記下一—筆。看那時的史籍,常見有人送禮,白璧一雙、兩雙的。但是,那時也有權者把同樣的東西,賞給有才干的下屬。也就是說,送和賜,雅物往往雙向流動。直至晚清和民國,人們公認賄賂公行的時代,還是這樣,據(jù)說袁世凱就有常常把好些部下喜歡的玩意賞部下的事情。但是,當今之世,卻只見送進去,不見賞下來,往官員那里送,往用的著的人那里送。反之的流動,幾乎沒有了。
當下的雅賄,受收藏熱的影響,送古玩古董的多,送名人字畫的多。這種事,在古代卻不那么多,至少不及現(xiàn)在這樣的普遍。古代沒有收藏熱,古董的等級很高,現(xiàn)在我們視為古董的東西,在那時可能一錢不值。很多人,包括中下級官員,古董的知識有限,即使送古董,送的玩意也得是值錢的材料做的,比如金銀玉料、象牙犀角之類,如果有鑲嵌了寶石鉆石當然更好。當然,送洋玩意一直就是時髦,西洋時鐘、打簧表、鼻煙壺都是送禮的佳品,但也得鑲嵌點寶貝東西才行。否則就不上檔次。張蔭桓出使英國,絕對不會想到買點歐洲的古董,他送給東西太后的,就是鑲嵌寶石的寶星。送給東太后的是紅寶石,送給西太后的,其實是更貴重的祖母綠,但卻讓李蓮英趁機挑了禮,下了蛆,種下了日后送命的根苗。至于送字畫的,就更少,只有少量的古代名人字畫才值錢,當代的名人字畫,雖然能賣出去,但很少有人當禮送,可能是嫌不上檔次。否則,揚州八怪豈不像今天這些中國名家一樣,肥的流油?然而現(xiàn)在,連一些縣級官員,都會收上一堆名人字畫,古董古玩。明明一個粗人的重慶前公安局副局長文強,居然收了一副張大千的畫。
盡管受賄已經(jīng)進入雅賄階段,但中國現(xiàn)在的官場文化,或者說權力場文化,卻依舊處在很粗鄙的層次。雖然說現(xiàn)在掀動收藏熱的名家們,說是借此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品味,但除了提高了盜墓者的盜墓興致和水平,其實什么也沒提高。只是在很多人心目中,建構了一個含糊的說法,古董比真金白銀還要值錢。其實很多有權人收的所謂古董,絕大多數(shù)都是贗品,假到不能再假。一批批古玩鑒定專家,據(jù)考古人士說,大多都是蒙事的。蒙傻子騙錢而已,有時甚至自己就是托兒。但是,盡管送的人未必都不明白送出去的東西是贗品,但收的人可是大都當真玩意,值錢的玩意收的。接受雅賄的人,盡管收了一文不值的假貨,但心目中卻以為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寶貝。收古董跟直接收錢,其實沒什么區(qū)別。很多有權人都喜歡附庸風雅,在很大程度是收藏熱給鬧的,但鬧完了之后,這些人卻無論如何風雅不起來。
不但風雅不起來,而且權力的霸道,卻越來勁道越足。絕對功利主義式的霸道,有權不使,過期作廢。沒有人想著收買人心,留住人才,反正期限一過,我就走人,人走茶涼。所以,好東西壞東西,真東西假東西,只見送上去,不見賞下來。權力場上,沒有了長遠一點的打算,好像也不需要長遠打算,過了今天,明天怎樣,再說。(張曉武)